打開一本書需要幾步?看古人的讀書風格秀

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3-04-22 16:51:35

明天(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

你有沒有享受過閱讀的樂趣呢?

翻開一本書可沒那么簡單

儀式感必不可少

來看看古人的那些讀書風格秀吧!

執(zhí)著派

沒有什么苦是不能吃的

古時候,讀書的機會來之不易。“書中自有黃金屋”不僅反映在其精神,也體現(xiàn)在高昂的造價。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shù),書的成本變低,但也只有家底雄厚的人,才能瀟灑地享用這項“新科技”。古代的燈油和書本一樣,曾經(jīng)一度是奢侈品,尤其是動物油脂,普通百姓是用不起的。

△銅羊燈,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漢代的燈主要以脂膏為燃料,一般是動物或植物的油脂。使用時將燈炷縛成束浸在脂里點燃照明,古人稱其為“膏燭”。

讀書的機會這么珍貴,沒有條件也要創(chuàng)造條件。無論是頭懸梁、錐刺股,還是在墻壁上鑿洞、在野外抓螢火蟲......為讀書古人可是吃盡了苦頭。就連碎片化時間都被他們安排得滿滿當當。

手不釋卷派

坐著讀躺著讀 上廁所還在讀

隋末梟雄李密沒有鑿壁囊螢的煩惱,卻被越國公楊素撞見一邊騎牛一邊讀《漢書》。楊素問,你怎么這么勤奮?李密說,他準備去拜訪老師,路途遙遠,就讀讀書。

△《牛角掛書圖》圖源:光明日報

北宋的歐陽修也是抓緊時間讀書的典型,他把躺在床上以及上廁所的時間都用來寫文章,連在路上騎馬的時間也不放過。還自稱只有這些地方可以好好構(gòu)思。對歐陽修有提攜之恩的錢惟演,走到哪兒都帶著書,坐著讀、躺著讀,上廁所也讀。同時代的名臣宋綬,在廁所里讀得更賣力,聲音又大又清脆,遠近都能聽得到。

悠閑派

看書放牛兩不誤

有人為讀書刻苦而執(zhí)著,有人卻優(yōu)哉游哉看書放牛兩不誤。

△《樹下讀書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耕牧之余,背靠著牛,坐在樹蔭下展卷讀書,自得其樂。

考眼力的時候到了

你能找到下面兩幅圖的讀書人在哪里嗎?

△《山窗讀書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白云、瀑布、樓閣穿插于重巒疊嶂的林木間,一派氣象萬千的蒼郁景致。有一人于山塢草堂內(nèi)臨窗讀書。

放大看看 讀書人在這里↑

△《雪岳讀書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白雪皚皚,在一片靜謐中展卷而讀。

放大看看 讀書人在這里↑

△《漁舟讀書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群山繞湖、輕舟橫渡,一人手捧書本靜坐船尾。

△《漁樵耕讀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采樵過野逢田父,理釣臨溪聽讀書。”好一派閑適安逸的田園風光。

追星派

來自偶像的座右銘

《荀子》一文中記載了孔子初見欹器的故事。一次,孔子帶著學生來到偶像魯桓公(又說齊桓公)的廟宇參觀,看到一個獨特的器皿很好奇,守廟人告訴他這叫作欹器,魯桓公在世時曾時刻將它放在座位的右邊。欹器在中空狀態(tài)下向一側(cè)傾斜,注入一半的酒后就端正了,如果繼續(xù)斟酒,欹器就會翻覆。

孔子有感而發(fā),對學生們說,讀書、做人亦如此,滿招損,謙受益。這番話既是告誡學生,也是勉勵自己?;丶液螅鬃忧笏?ldquo;明星同款”,專門找人給自己做了一個一模一樣的欹器,并效仿偶像,將欹器擺在自己的右手邊,警誡自己活到老、學到老、永不滿足。

欹器在歷史上曾一度失傳,具體長什么樣至今未有定論。在商周銅器銘文中,有一種字形似對欹器的記載。

△商周銅器銘文 圖源:孫霄《欹器與尖底瓶考略》(期刊《文博》)

下面這個鴨形玻璃注重心在前,用時,將水由鴨嘴注入,當鴨腹中水量充至一半時,前后就會平衡,符合古文獻記載的“虛而欹,中而正,滿而覆”的構(gòu)造特點,它的用途很可能相當于我國古代的欹器。

△鴨形玻璃注(遼寧博物館藏)

瀟灑游學派

從前車馬慢 身體和理想都在路上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代讀書人遠行會帶些什么呢?古人出遠門,少則幾天,多則數(shù)年,古琴、文劍和書箱是很多讀書人的出行三大件。前車后轍中有多少書香縈繞,就飛揚著多少理想。

《清平山堂話本·夔關(guān)姚卞吊諸葛》:“(姚)秀才收拾衣裝,無非是琴劍書箱,數(shù)日之內(nèi)都完備了。”

《警世通言·金明池吳清逢愛愛》:“(崔護)收拾琴劍書箱,前往長安應舉。”

唐薛能有詩:“琴劍事行裝,河關(guān)出北方。”

古人的讀書風格

竟然如此多樣

你的讀書風格

又是什么樣子呢?

(原標題:打開一本書需要幾步?看古人的讀書風格秀)

【責任編輯:王井愛】

【內(nèi)容審核:林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