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迷信權威”!是他一生堅守的信條……
他研究中國地質構造近70年,是“解剖大地的外科醫(yī)生”;他的足跡幾乎遍及中國各主要地質構造單元,于1995年榮獲地質科學領域最高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為編制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他曾在手術后將病房變成辦公室……近日,總臺《吾家吾國》專訪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任紀舜,聽他講述與地質構造的點點滴滴。
從小立志為國家尋找更多礦產
他不畏艱險投入地質工作
在任紀舜的記憶中,他的第一本地圖冊是上中學時父親買來的。他打開地圖冊發(fā)現(xiàn),我國東部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而西部的礦產卻很稀少。于是,年幼的任紀舜立下志向,長大后要為國家尋找更多的礦產資源。
1953年,任紀舜高中畢業(yè),正趕上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國家急需地質領域人才。任紀舜懷著學習熱情,用兩年時間學完了四年的專業(yè)課。他說“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時代”。
1955年,任紀舜從西北大學地質系畢業(yè),被分配到中央地質部普查委員會,對中國的礦產資源進行普查。
他跟隨團隊來到云南最險峻的滇西地區(qū),那里山高谷深,山上常有石頭滾落砸下,勘察地質必須時刻注意山上的動靜。
戳圖看視頻
要確定地層的年代,必須找到相應的化石,地質學家們要反反復復地找,用地質錘一遍遍地敲開和剝開巖層,直到找到解決問題的化石。任紀舜說:“事情往往都是這樣,看著堅持不住了,再堅持一下,就勝利了。”
任紀舜感受到地質工作的艱辛和危險,也學到了前輩們不畏艱險的工作精神。這次滇西之行,他們發(fā)現(xiàn)一塊2億多年的三疊紀菊石,這個發(fā)現(xiàn)將印支造山帶的范圍延伸到了中國。
他用事實說話,不迷信權威
62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世紀80年代,華裔地質學家許靖華提出:我國華南地區(qū)曾有一個從元古宙到三疊紀的大洋——板溪洋,而板溪群是三疊紀晚期印支碰撞造山所形成的一個混雜巖。
一部分地質學家對此表示認同,但親自去過華南的任紀舜并不同意。他和許靖華進行了深入交流,得知對方只是坐著汽車走馬觀花后,任紀舜更加相信自己的看法。
他根據(jù)自己多年的野外調查結果,寫下文章《論中國南部的大地構造》,強力反駁了許靖華的觀點,在學術界反響十分熱烈。在任紀舜看來,“用事實說話”是科學家最基本的素養(yǎng),“不迷信權威”也是他一生堅守的信條。
任紀舜說,他要放眼世界了解國際通用的情況;同時結合中國實際來進行研究。“只有在中國的土地上,才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才能創(chuàng)新。”
多年來,任紀舜和同事們經(jīng)過一步一個腳印的努力,陸續(xù)填補了許多中國地質構造的空白。1997年,62歲的任紀舜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戳圖看視頻
他在病房編制亞洲地質圖
88歲高齡仍每天工作
2002年2月,世界地質圖委員會理事會向任紀舜發(fā)出邀請,委托他負責國際亞洲地質圖的編制。
面對挑戰(zhàn),任紀舜決定要通過這幅圖呈現(xiàn)亞洲與地球的關系,而不是各國已有地質圖件的簡單拼接;他同時希望展現(xiàn)大陸和海洋的地質,讓讀者可以清晰看出亞洲和相鄰大陸、大洋的構造關系。
2007年,就在亞洲地質圖冊編制最關鍵的時刻,72歲的任紀舜突然無法正常行走。他被診斷出患有胸椎、腰椎管狹窄癥,必須接受手術。為了不耽誤工作,任紀舜把辦公室搬進了病房,在半年的住院時間里,他一刻都沒有停下。
2012年,這幅亞洲地質圖終于通過世界地質圖委員會的嚴格評審。專家組一致認為,這幅圖在亞洲地學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戳圖看視頻
2017年,任紀舜向開展貧困人群脊柱疾病救助的海鷹脊柱健康公益基金會捐助十萬元。經(jīng)歷過疾病痛苦后,他希望為救助更多貧困的脊柱疾病患者盡一點力。
然而,他自己的生活卻十分儉樸,家中銹跡斑斑的眼鏡盒、早已過時的老式家具,所有物品只要能用就繼續(xù)用。
如今,88歲的任紀舜依然每天來到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認認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正是他堅持一生的信條。
戳圖看視頻
(原標題:“不迷信權威”!是他一生堅守的信條……)
【責任編輯:劉妍妍】
【內容審核:符 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