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掛在峭壁上的公路
戳圖看視頻
八百里巍巍太行,縱跨中國四省市,在中原大地凸起一道天然屏障。蒼峻之勢間,一處盤旋在峭壁上的公路隧道宛如巨龍,在崇山峻嶺間穿行。
20世紀(jì)60年代起,一支由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人組成的“愚公修路隊”,歷時20余年,在猴難攀、鳥難飛的懸崖峭壁上,打通了一條總長4800多米、由19個隧道組成的盤山工程——疊彩洞。
車行此間,群洞首尾相連,道路起起伏伏,光線明暗交替。這組連接河南和山西兩省的公路隧洞,改變的不止是山的形態(tài),更是山里人的生存狀態(tài)。
受困:橫在家門口的大山
盛夏,汽車在螺旋公路上不斷爬升,直到第十八道彎,終于出現(xiàn)一個岔道口。順著岔道繼續(xù)前行,就會來到一斗水村。這里海拔1200米,因村西北有一處泉,泉口大小如斗,故而得名。
一斗水村位于河南與山西交界處,曾是明清以來商旅歇腳的驛站,也是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老根據(jù)地。如今,來參觀的游客多會陶醉于一斗水村的山水大美,但在幾十年前,對于在此生活的百姓而言,山,卻是制約他們生存的沉重阻礙。
“村里人下山只有一條羊腸小道,運送糧食和山貨只能靠人背,經(jīng)常會有失腳掉下山溝的。”73歲的老人趙春旺說,當(dāng)?shù)亓鱾髦痪湓挘?ldquo;閻王鼻、鬼門關(guān),鳥難飛、猴難攀”。
趙春旺回憶,那時下山的必經(jīng)之路有一處巨石突出的地方,叫“閻王鼻子”,要手腳并用爬著才能通過,往山下抬病人,幾次都在這里摔下懸崖。據(jù)一斗水村所屬的原岸上公社1982年的統(tǒng)計,全社曾有300多人因出行困難不能及時下山就醫(yī)耽誤治療去世,僅一斗水村就有十幾人。
沒有出路,生存難,發(fā)展更難。一年四季,村里的瓜果因無路運送而爛掉,村民所需各種生產(chǎn)生活物資也無法順利運來。
修路,修一條下山的路!1966年,時任一斗水村黨支部書記郭麥旺提出修路計劃,得到村民一致響應(yīng)。“我們嘗盡了道路不通的苦頭,寧可干死、累死,絕不困死!” 趙春旺說。
脫困:“愚公行動”挖出一條下山路
兩千多年前的典籍《列子》中,記載了一則“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年近90的愚公不甘受困于太行、王屋二山,不畏艱難,每天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千百年來,在中原大地,愚公移山精神始終有著最生動的詮釋。
這是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境內(nèi)被稱為疊彩洞的盤山隧道間風(fēng)貌(6月16日攝)。 新華社記者 魯鵬 攝
在修武疊彩洞精神黨性教育館,掛著一張老照片:一個約莫四五歲的男童,搬著一塊石頭,和長輩們一起,腳步蹣跚地走在運送石料的山路上。
郭麥旺帶領(lǐng)全村老少,開始了漫長的修路歷程。“1972年冬天,父親帶著村民修通了一斗水村到山西陵川縣琵琶河村的12.5公里的山路。”郭麥旺的兒子郭天平說,但要想去修武縣城,還得繞行260多公里。
為了盡快找到出路,郭麥旺決定開一條直通修武縣城的大道。但處于峰巒之巔的一斗水村,不具備修筑盤山路的地理條件。一撥又一撥工程設(shè)計人員搖著頭離開村子,還有人勸說村民停下這個“愚公行動”。
修不了盤山路,就打穿山洞。“父親說愚公移山,這條路我們這一輩修不通,還有下一輩、下下一輩。就是硬掏,也要掏出一條下山的路。” 郭天平說。
修路行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1973年,一斗水大隊組織了30余人的“愚公修路隊”,聯(lián)合修武縣抽調(diào)的100余人,沖在修路隊最前面。
趙春旺便是“愚公修路隊”隊長。“剛開始我們每天背著干糧來回跑,往返就得好幾個小時,為了節(jié)約時間,后來路修到哪我們住在哪。”趙春旺說。
開鑿山洞之初,險要的地形加上無經(jīng)驗、無技術(shù)、無機械,工程舉步維艱。沒有機械,想法改造;沒有炸藥,自行配置;缺少資金,群眾賣牲畜、挖藥材、伐木頭,共同集資……
“我們一鍬鍬鏟,一錘錘砸,像螞蟻啃骨頭一樣把這條路啃出來了。”趙春旺說,上萬名修武基干民兵歷時十余年終于把路修好了,原本的下山路也變成了河南修武至山西陵川的省際路。
1986年,全長102公里的修陵公路全線貫通。
疊彩洞是修陵公路云臺山段19條公路隧道的總稱。俯瞰疊彩洞,由下至上層疊出道道石堰,在一千多米高的山體之間,穿針引線一般盤旋而上,那是太行山人精神和智慧的寫照。
疊彩:是風(fēng)景更是“出路”
送走第一撥游客,已過了正午12點,53歲的講解員郭文勝忙往家里趕。“今天游客多,家里的農(nóng)家樂怕是忙不過來。”郭文勝是土生土長的一斗水村人,閑暇時在村里擔(dān)任義務(wù)講解員,為游客介紹一斗水村的歷史。
穿過重重隧洞走進(jìn)一斗水村,目光所及,遠(yuǎn)山蒼翠。老井、古道、石頭房、三三兩兩的游客,交織成一幅美麗的鄉(xiāng)村畫卷。當(dāng)年被困深山的一斗水村已變成特色旅游村,先后被評為中國傳統(tǒng)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如今,一斗水有26戶從事旅游,人均年收入1.2萬元。“山上的果子不必再干在枝頭了,外面的肥料、救命的醫(yī)生也能進(jìn)來了,林木藥材、菌種、土雞,這些以前運不出去的東西如今卻能生金致富。”郭文勝說。
修陵公路的開通,還極大便利了山西、河南兩省物資交流,豫北的棉花、小麥可以出關(guān),山西陵川的煤、鐵也能進(jìn)來了。
如今,每年約有600萬人次穿過疊彩洞。人們不僅為美景沉醉,更景仰當(dāng)年那些劈山開路的英雄和他們不畏艱難、戰(zhàn)天斗地的精神。
這是在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云臺山鎮(zhèn)一斗水村內(nèi)拍攝的一家民宿(6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魯鵬 攝
“知難而進(jìn)、艱苦奮斗的愚公精神,無論是在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都會和這大山一樣,挺立不屈。”一斗水村黨支部書記王勇說。
修陵公路修通前,郭文勝還在讀初中,每周步行往返學(xué)校需要8個多小時。如今,村里通了校車,孩子們20分鐘就能到達(dá)學(xué)校。
“這些孩子們可能還沒意識到,他們的人生已經(jīng)打開了新的藍(lán)圖。”望著遠(yuǎn)去的校車,郭文勝感慨道。
(原標(biāo)題:中國故事|掛在峭壁上的公路)
【責(zé)任編輯:肖 好】
【內(nèi)容審核:孫令衛(wèi)】
24小時熱聞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