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疾控中心:10月防病提醒

??谑屑膊☆A防控中心 2023-10-08 18:09:20

1.登革熱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通過媒介伊蚊叮咬傳播。其特征為發(fā)熱、關節(jié)痛、肌肉痛、皮疹、淋巴結腫大和白細胞減少。

登革熱是嚴格的伊蚊媒介傳染病,由病人/隱性感染者→伊蚊→健康人的途徑不斷傳播,人與人之間不會直接傳播疾病。登革熱病人或隱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在伊蚊體內經8-12天的增殖后,就可以通過叮咬傳播給健康人。

個人防護:

1、做好個人防護,加強防蚊滅蚊,早晚外出可使用蚊蟲驅避劑,夜晚睡覺應使用蚊帳或蚊香。

2、搞好房前屋后環(huán)境衛(wèi)生、翻盆倒罐,清除積水容器。

3、避免前往有疾病流行的疫區(qū)。

4、出現(xiàn)相應癥狀要及時到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

2.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經過飛沫(例如:咳嗽、打噴嚏等)途徑傳播,或直接接觸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傳播,以6個月-5歲兒童發(fā)病率最高。

首先表現(xiàn)為發(fā)熱、咳嗽、流涕、眼結膜充血等。在發(fā)熱3-4天后出現(xiàn)皮疹,先從耳后及發(fā)際開始,第1天遍布面部和頸部,第2天到達軀干和四肢近端,第3天多手腳心也會出現(xiàn),表現(xiàn)為斑丘疹。之后皮疹逐漸消退,依出疹的先后順序開始消退,留淺褐色色素斑及糠皮樣脫屑,無并發(fā)癥的1-2周消退。

個人防護:

1、麻疹是一種可預防性疾病,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措施。目前,滿8月齡和18月齡的孩子各接種1劑含麻疹成分的疫苗,兒童應及時完成預防接種。

2、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做到“四勤一多”:勤洗手、勤通風、勤曬衣被、勤鍛煉身體、多喝水。

3、在麻疹流行期間,盡量減少到人員擁擠的公共場所。

4、若有發(fā)熱或出現(xiàn)上呼吸道癥狀時,一旦發(fā)現(xiàn)得了麻疹或者疑似患了麻疹,應及時到醫(yī)院就診,有利于早期診治。

5、因為麻疹傳染性很強,一定要隔離至出疹后5天,若并發(fā)肺炎則應延長隔離期至出疹后10天。

3.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稱“痄腮”、“流腮”,是兒童和青少年中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多見于6-14歲的兒童和青少年,亦可見于成人,好發(fā)于冬、春季,是嚴重危害兒童身體健康的重點疾病之一。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該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也可侵犯神經系統(tǒng)、肝、腎、心臟、關節(jié)等幾乎所有的器官。除腮腺腫痛外,還可以引起腦膜炎、睪丸炎、胰腺炎、卵巢炎等癥狀。

傳播途徑有早期傳播途徑主要是患者噴嚏、咳嗽飛沫中攜帶的病毒,通過呼吸道傳播。被帶病毒的唾沫污染的食物、餐具、衣服亦可成為傳染源。孕婦感染本病可通過胎盤傳染胎兒,而導致胎兒畸形或死亡,流產發(fā)生率也增加。

暴發(fā)的重點場所有學校、托兒所、幼兒園等兒童集中的地方易暴發(fā)流行。

個人防護:

1、首先是傳染源的管理,早期發(fā)現(xiàn)患者,早期進行隔離,隔離期一般認為從從發(fā)病至腮腫完全消退,病程至少達9天后才能上學,如癥狀較重或出現(xiàn)其他并發(fā)癥,按實際治療情況延長隔離期。由于腮腺炎病毒對外界的各種物理因素抵抗力較低,故不需終未消毒,但被患者污染的飲食具仍需煮沸消毒上或日光下暴曬。

2、接種疫苗,既往未患該病或未接種相應疫苗的兒童,應及時接種含腮腺炎成分的疫苗。

3、孕婦應避免與腮腺炎病人接觸,在腮腺炎流行季節(jié)應注意隔離。如孕婦在臨產期或圍產期患腮腺炎,嬰兒應隔離,并停止哺乳。

4、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預,利用各種方式廣泛宣傳普及腮腺炎防治知識,提高群眾衛(wèi)生保健意識,加強居民的防范能力。

4.流行性乙型腦炎

乙腦是由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以腦實質為主要病變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急性傳染病。經蚊蟲叮咬傳播,豬是乙腦的主要傳染源,感染有乙腦病毒的豬可提供大量病毒給蚊子,再經蚊子叮咬傳染給人。

主要表現(xiàn)為高熱(體溫通常在39℃以上并持續(xù)不退)、劇烈頭痛、驚厥和頸項強直等腦膜刺激癥狀、并可以出現(xiàn)煩躁不安、意識障礙、嗜睡、昏迷等,嚴重者可因呼吸衰竭死亡或留下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

個人防護:

1. 滅蚊應貫徹“滅早、滅小、滅了”的原則,噴藥滅蚊能起到有效作用,可滅成蚊、幼蟲及蟲卵;

2. 使用蚊帳、搽用防蚊劑及蚊香、滅蚊器等防蚊措施;

3. 接種疫苗,是預防乙腦最有效的措施。滿8月齡及2周歲的孩子可以各接種一劑乙腦減毒活疫苗(免費),家長也可按自愿自費原則選擇非免疫規(guī)劃疫苗的乙腦滅活疫苗進行接種。

5.霍亂等急性腸道傳染病

腸道傳染病是一種經消化道傳播的疾病。常見的主要有傷寒、副傷寒、細菌性痢疾、霍亂、甲型肝炎、細菌性食物中毒等。

傳播途徑:

1、經水傳播

由于生活飲水源被腸道傳染病人和病原攜帶者的糞便、嘔吐物排入水中或洗滌病人的衣褲、器具、手等造成了水源污染,可引起霍亂、傷寒、細菌性痢疾的暴發(fā)流行。

2、經食物傳播

在食品的加工、儲存、制作、運輸?shù)匿N售等過程中被腸道傳染病的病原體污染,可造成局部的流行和暴發(fā)流行。

3、接觸傳播

通過握手、使用或接觸過病人的衣物、文具、門具、門把手、人民幣等造成病原體傳播。

4、昆蟲傳播

有些腸道傳染病的病原體可在人體內存活一段時間,通過到處活動的蒼蠅、蟑螂等昆蟲進行傳播。

6.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新冠病毒主要傳播途徑為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之后,個人更要堅持做好衛(wèi)生防護,當好自身健康第一責任人,積極有效地應對疫情,保護好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

個人防護:

1、講究衛(wèi)生,注意個人防護,要堅持科學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1米線”安全社交距離,遵守咳嗽禮儀,居家和工作場所定時開窗通風,做好日常衛(wèi)生清潔,必要的時候對重點場所和頻繁接觸的部位進行定期消毒。

2、堅持規(guī)律作息、鍛煉身體、戒煙限酒、膳食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注意天氣保暖,保持健康心態(tài)。

3、積極接種新冠疫苗,無接種禁忌癥、符合接種條件的重點人群,尤其是老年人要盡快接種。如果達到了加強接種的條件,也要盡快進行加強接種。

4、盡量減少聚集、聚餐、聚會等活動;如果上班通勤,最好是保持“兩點一線”。在疫情流行較嚴重時,盡量不要到影劇院、KTV、棋牌室、劇本殺等空間密閉、人群密集的場所。

5、做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監(jiān)測,如果抗原陽性或核酸檢測陽性,無癥狀感染者或輕癥患者可以居家隔離對癥治療,多飲水、多休息,不與其他人員接觸,并時刻關注自身癥狀監(jiān)測,如果癥狀加重或血氧低于正常值,要及時到醫(yī)療機構就診。

6、有外出或返鄉(xiāng)計劃的人員,要準備好充足的口罩、免洗手消毒劑等防護物資,途中要全程規(guī)范佩戴口罩,隨時注意做好手衛(wèi)生等個人防護措施。

7.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種病毒性人獸共患病,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皮疹、淋巴結腫大。主要宿主為非洲嚙齒類(非洲松鼠、樹松鼠、岡比亞袋鼠、睡鼠等),靈長類(多種猴類和猿類)由于與感染的嚙齒類動物接觸偶可感染。感染動物及猴痘病毒感染者是主要傳染源。

傳播途徑:

猴痘病毒經黏膜和破損皮膚侵入人體。主要通過接觸感染動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變滲出物、血液、其它體液,或被感染動物咬傷、抓傷而感染。人與人之間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傳播,亦可在長時間近距離接觸時通過飛沫傳播,接觸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病毒還可通過胎盤從孕婦傳播給胎兒。既往接種過天花疫苗者對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護力,因此,未接種過天花疫苗的人群對猴痘病毒普遍易感。

在猴痘地方性流行地區(qū),盡量避免與嚙齒類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包括患病或死亡的動物)發(fā)生接觸,不直接接觸動物的血和肉,必須徹底煮熟后才能食用。屠宰或處理染病動物或感染的組織時,應配戴手套及其他適當?shù)姆雷o用品。

疫區(qū)歸國人員需注意自我健康監(jiān)測,出現(xiàn)皮疹等癥狀時,應主動就醫(yī),并告知接診醫(yī)生疫區(qū)旅行史,以助于診斷和治療。

若在國外或本地有病例報告地區(qū)有過接觸史和暴露史,尚未出現(xiàn)癥狀,也可主動聯(lián)系當?shù)丶部刂行倪M行咨詢和報備。

8.流行性乙型腦炎

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經呼吸道傳播的急性化膿性腦膜炎,冬春季多發(fā),發(fā)病以15歲以下兒童為主,7歲以下兒童病死率較高。流腦重癥病例可以在24小時內死亡,即便是幸存者。仍有10%~20%留有嚴重的后遺癥。流腦主要表現(xiàn)為急性發(fā)熱、頭痛、嘔吐、皮膚黏膜瘀點(斑)和頸項強直等腦膜刺激征,嚴重者可出現(xiàn)休克及腦實質損害,??晌<吧?,部分遺留有聽覺損傷、智力障礙等后遺癥。

個人防護:

1、接種疫苗是預防流腦的主要措施, A群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群流腦疫苗);A、C群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C群流腦疫苗)。

2、國家免疫程序為:6~18月齡接種兩劑A群流腦疫苗,兩劑之間間隔3個月;3歲、6歲分別接種一劑A+C群流腦疫苗。

9.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多發(fā)生于學齡前兒童,多數(shù)寶寶突然起病,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燒,隨后會出現(xiàn)水皰,集中在手、腳、臀部和口腔周圍,大多數(shù)為輕癥病例,少數(shù)可發(fā)展為重癥甚至出現(xiàn)死亡。手足口病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其中以EV71和CoxA16型最為常見,主要通過接觸患者鼻咽分泌物、唾液、皰疹液、糞便,以及接觸被污染的玩具、奶瓶、餐飲具等物品或環(huán)境進行傳播。

個人防護:

在手足口病流行時,家長和孩子要做到“洗凈手、喝開水、吃熟食、勤通風、曬衣被”,此外還可以考慮接種EV71疫苗(注意:僅針對EV71型腸道病毒)。如果孩子得了手足口病,需要隔離治療至癥狀完全消失7天后才能回學校上課,以避免傳染給其他同學。如果孩子得了手足口病,需要隔離治療至癥狀完全消失7天后才能回校園上課,以避免傳染給其他同學。

10.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

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由諾如病毒引起的胃腸道疾病,該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和快速傳播能力,傳播途徑多樣。(接觸感染諾如病毒的病人,比如處理病人的嘔吐物或排泄物,通過攝入糞便或嘔吐物產生的氣溶膠或間接接觸被排泄物污染的環(huán)境傳播;也可通過食用和飲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傳播。)

諾如病毒具有傳染性強,感染劑量低、排毒時間長、免疫保護時間短和全人群普遍易感等特點。容易引起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等聚集性疫情的發(fā)生。癥狀以腹瀉和嘔吐為主,其次為惡心、腹痛、頭痛、發(fā)熱、畏寒和肌肉酸痛等。

個人防護:

1、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公共場所應定期消毒并開窗通風;

2、注意個人衛(wèi)生,喝開水、吃熟食,飯前便后要洗手,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3、減少外出就餐的機會,在外就餐時要注意餐廳衛(wèi)生等級和包裝食品標簽,降低感染風險;

4、對病人、疑似病人和帶菌者的吐瀉物及被污染的物品等要做好防護措施迅速進行清理和消毒;

5、如果出現(xiàn)嘔吐、腹瀉癥狀,建議不要堅持上學或上班,特別是食品從業(yè)人員,以免發(fā)生病毒擴散傳播;

6、集體單位發(fā)現(xiàn)聚集性疫情要及時報告轄區(qū)疾控中心,以便及早開展調查和控制工作,減少疾病傳播。

11.急性出血性結膜炎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也稱為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主要是由70型腸道病毒、A24型柯薩奇病毒感染引起。該病全年均可發(fā)病,多見于夏秋季,人群普遍易感,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接觸傳染,主要通過“患眼-手/物品/水-健眼”的模式傳播。該病起病急,自覺癥狀明顯,表現(xiàn)為眼紅,結膜充血,明顯的眼刺激癥狀并伴有畏光、流淚和眼分泌物增多等情況。“紅眼病”的潛伏期短,一般為12-48小時,最長可達6天。

預防措施:

1、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外出回家后要勤洗手,注意保持個人手部衛(wèi)生。

2、“紅眼病”流行期間,盡量避免前往游泳池、浴場和游樂場等人流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接觸各類公共物品后要洗手,切忌揉眼、搓臉。

3、保持居家清潔,經常清洗晾曬枕套、床單等生活用品,不與他人共用毛巾、臉盆、眼部化妝品等個人生活用品。

4、若家中有紅眼病患者,其毛巾、臉盆等洗臉用具嚴格分開使用,病人接觸使用的物品,用75%酒精擦拭消毒或煮沸消毒。接觸紅眼病患者使用過的物品,應充分清潔或消毒手部。

5、學校和幼托機構以及企業(yè)單位、工廠等人員聚集場所應規(guī)范開展健康監(jiān)測工作,保持場所的清潔通風,定期對接觸頻繁的公共物品和場所進行消毒;一旦發(fā)現(xiàn)病例,學生應暫停入園或入校,工作人員應立即調離工作崗位,居家治療休息,同時加強對病例接觸過的物品如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玩具等的消毒工作,防止病毒傳播。

(原標題:10月防病提醒)

【責任編輯:謝鎮(zhèn)蔚】

【內容審核:孫令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