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基理】架起干群連心橋,三明荊西社區(qū)實現“舊貌換新顏”
中新網三明4月22日電 走進福建三明市荊西街道荊西社區(qū),新建的農貿市場里擺滿各種新鮮的蔬菜,剛建成的充電樁及摩托車棚供人們日常使用,嶄新的晾衣桿放置在居民樓下,幾位老人在鄰里服務驛站邊看電視邊聊天……
這個已建成幾十年的老舊社區(qū),正在一點點發(fā)生變化,而這正得益于各方的配合和努力。
致力于社區(qū)治理的荊西社區(qū)黨支部書記李貴芳,本身就是社區(qū)的老居民。“我9歲來到這里,父母都是荊西貯木場的員工,當時這里還非常繁華,有荊西貯木場、荊西糧油加工廠、長途汽車站等一批國有企業(yè),同時也是木材、農副產品等的物流集散地,產品交易廣、人流量大,被譽為‘小香港’。”
“但上世紀末由于國企改制等原因,大批國有企業(yè)撤并,多數人選擇外出就業(yè),又因地處城鄉(xiāng)結合部,荊西的發(fā)展與別的地方相比停滯不前,基礎設施破舊、干群不密切等各類問題也愈發(fā)凸顯。”李貴芳向記者表示,那時攤販沿街擺攤,居民私拉電線,環(huán)境顯得臟亂差。
這一切,生活在這里50多年的社區(qū)居民林德棋都看在眼里。
2019年8月15日,市長接待日那天,林德棋反映了荊西橋頭無公廁、無公交站點,70周歲以上荊西老人無法免費乘坐公交車等問題。市政府主要領導當即深入現場了解情況,提出整改要求。
“當天就拍板解決了荊西老年人免費乘公交車問題,當月修建了橋頭公交站點,當年建好了橋頭公廁。”林德棋回憶。
也是從那天開始,為了解決好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荊西街道針對大部分居民“白天外出、傍晚回家”的特點,探索出“居民夜談會”制度,不僅實現“居民的事情自己議、社區(qū)的難題自己解”,還通過梳理問題、建立臺賬,形成“群眾反映問題整改責任清單”,并采取“掛牌銷號”方式,提高問題解決效率。
“之前我們經常聽到居民反映路燈的問題,有說公廁沒路燈的、小區(qū)樓道沒路燈的、停車棚沒路燈的,我們一個個去解決,耗費了很多時間精力。”李貴芳舉例,有了這個機制之后,我們可以把需要安裝路燈的地點全部匯總起來,再安排統(tǒng)一的時間,請施工方集中施工,既快速解決了問題,又避免過度打攪居民,更節(jié)約了我們工作的時間和精力。
2021年8月,荊西居民夜談會制度在全市推廣,成為基層治理的一個“典型樣本”。
“后來考慮到時間、形式上的問題,我們把居民夜談會提升為近鄰懇談會,讓我們與居民的溝通方式更靈活了。可以說,居民夜談會到近鄰懇談會,實現了1.0到2.0的一個大的提升。”李貴芳稱。
記者注意到,在荊西社區(qū)鄰里服務驛站里,懸掛著一幅“近鄰”議事公開欄,上面顯示著什么時間收集了哪些意見和建議,解決情況以及認領單位。如,今年3月,有居民反映荊西橋頭橫幅雜亂,有貼小廣告的現象,由荊西街道和荊西社區(qū)認領后,已安排人員進行整理和清理,同時做好長效管理。
“我們在生活上遇到什么問題,都可以拿到懇談會上去討論,然后街道社區(qū)一條條給我們解決?,F在荊西面貌發(fā)生了很大改變,街道整潔了很多。”林德棋感覺到社區(qū)正變得越來越好。
能讓居民感到滿意,也是李貴芳最大的欣慰。“65周歲以上的老人占了社區(qū)人口的47%,我們是名副其實的老齡化社區(qū),也沒有物業(yè)等,社區(qū)里有什么問題,只能靠社區(qū)干部走出去,調整工作方法,一點點去解決。”
據了解,自2019年8月以來,近鄰懇談會已收集群眾意見500多條,經梳理匯總后,群眾反映突出問題共406個,涉及基礎設施建設、民生工程、城市管理等諸多方面。截至目前,解決群眾反映荊西飛線充電、無摩托車棚等問題398個,其他8個問題正在有序推進。
(原標題:【大國基理】架起干群連心橋,三明荊西社區(qū)實現“舊貌換新顏”)
【責任編輯:王井愛】
【內容審核:林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