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八月十五,為啥叫“中秋”?

新華社 2024-09-17 09:26:01

節(jié)令之美|又是一年月圓時,關于“中秋”你了解多少?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猜一猜,這首詩說的是哪一個節(jié)日?謎底是:中秋節(jié)。

這首詩的作者為唐代詩人王建。品讀此詩,仿若一幅“中秋望月圖”躍然紙上,意境優(yōu)美,含蘊豐富,韻味無窮,思深情長。

中秋節(jié),我們年年過,那么,到底何為“中秋”?歷史學者、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秋》中解釋說:“八月十五日中秋節(jié),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七、八、九三月是秋季,舊時分別稱孟秋、仲秋和季秋,合稱“三秋”。八月十五日,三秋正好過半,所以稱為“中秋”。

天上月圓,人間團圓。每到中秋節(jié),一家人圍坐聚餐,分食月餅,其樂融融。中秋節(jié)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究竟始于何時?

羅澍偉認為,“中秋”一詞或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吨芏Y》中就有“中秋,獻良裘,王乃行羽物”的記載,意思是說,仲秋八月,司裘之臣以良裘獻給君王,君王則以鳥羽賜群臣。另據(jù)《禮記》:“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意思是說,祭祀太陽是在仲春(農歷二月)的早晨,祭祀月亮是在仲秋(農歷八月)的晚上。

不過那時的中秋,還只是個時間概念,并無節(jié)日之意。到了魏晉時期,登樓臨軒,酌酒賞月,逐漸成為習俗。直至唐代初年,中秋才開始成為約定俗成的重要節(jié)日。

宋代,中秋擴展成全民性慶典。水果上市,螃蟹新出,佳釀開壇,百姓飲酒賞月,不亦樂乎。路邊商鋪通宵營業(yè),兒童徹夜嬉戲玩耍。

“千百年來,從祭月到牽掛思念、祈求團圓,中秋文化內涵不斷豐富,成為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2008年國務院將中秋節(jié)定為法定節(jié)假日,讓人們有更多時間品味中秋,弘揚傳統(tǒng)文化,傳承優(yōu)秀民俗。”羅澍偉說。

(原標題:農歷八月十五,為啥叫“中秋”?)

【責任編輯:黃奕宏】

【內容審核:吳鐘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