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21位同學獲“姜唐佐興教助學獎金”
商報全媒體訊(椰網(wǎng)/海拔新聞記者 郭尚)8月21日,由海南省蘇學研究會策劃、指導,澄邁縣老城鎮(zhèn)國社村牽頭自發(fā)互助創(chuàng)立的“姜唐佐興教助學獎金”,首次頒發(fā)給本年度中、高考入學的21名新生,獎金總額5.99萬元。
獲得“2024首屆姜唐佐興教助學獎金”的優(yōu)秀學子合影留念
據(jù)史料記載,宋元符二年(1099)閏九月,瓊州學子姜唐佐前往儋州,從學東坡,至次年三月。蘇東坡認為,姜唐佐努力向學,成績出色,已達到中舉、登第水平,十分自信地為姜唐佐題扇贈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崇寧元年(1102)姜唐佐在廣州鄉(xiāng)試成功,成為海南史上第一位舉人,被舉至京師。他趕赴中原,于汝南(今河南省駐馬店市東部)拜謁師叔蘇轍,蘇轍為他補足東坡詩作,續(xù)寫“生長茅間有異芳,風流稷下古諸姜”,認為姜唐佐一定不會辜負信任:“錦衣不日千人看,始信東坡眼力長。”海南蘇學研究專家經(jīng)多年田野調查、現(xiàn)場讀碑,查閱全國多省區(qū)姜氏族譜,于2021年11月19日,第三屆蘇學研究高端論壇上發(fā)布《蘇東坡門人姜唐佐遺蹤考論》的研究成果,解答姜唐佐中舉之后為何銷聲匿跡的歷史疑案,論證姜唐佐于崇寧二年(1103)三月登第為“賜進士”,曾任殿中侍御史,后歸籍湖南,子嗣三人,皆有功業(yè)。
海南省澄邁縣大豐鎮(zhèn)封平約亭內碑文記載,國社村有“進士姜元熹、賜進士唐佐”。此處另有碑石刻有《封平合都賓興序》,記載本地“封平合都”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邑賓興一事,我都之人踴躍捐資。”“父老咸相謂曰:此事實屬美舉,為第一遠大之謀。上行之而下宜效焉,可也。都之人無不快意從風舍捐,或以祖名,或以父名,或以己名、兄弟子姓不一而足。”石碑為嘉慶十五年(1810)刻立,不僅解釋了為何后世族人以宋代姜唐佐名義捐款,而且記述了凡有文武官銜者,其后人代為捐資的興教之風。
海南大學生物專業(yè)博士研究生姜宗政代表獲獎同學發(fā)言。他表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我將繼承祖輩興教助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出色完成學業(yè),報答鄉(xiāng)梓,報效社會。”
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副會長、海南省蘇學研究會理事長李公羽在會上表示,學習和研究東坡文化,涵養(yǎng)新時代青少年的家國情懷是重要的題中應有之義。東坡門人姜唐佐為人們樹立了尊敬師長、刻苦向學、頑強不息、勇破天荒的鮮活樣板,這是新時代青少年的學習楷模。效仿和傳承姜氏先祖薦舉賢能的賓興之法,以公眾互助、自愿捐贈、興教助學的獎金形式,形成新時代鄉(xiāng)民自治、培養(yǎng)人才的好風氣,這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一代一代的勤奮學子,成長為“風流稷下”的國家棟梁,才能真正無愧于“古諸姜”的期望與寄托,才能真正展示東坡先生的眼力長遠。
頒獎大會之前,全體獲獎同學與家長一起,專程前往老城鎮(zhèn)國社村“東坡唐佐紀念園”參觀學習,并在村口東坡唐佐銅像前合影留念。
部分學子和家長一起參觀澄邁縣老城鎮(zhèn)國社村姜唐佐祖居,在村口東坡唐佐銅像前合影留念
【責任編輯:趙康麗】
【內容審核:肖 好】
版權聲明:國際旅游島商報全媒體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版權作品,歡迎轉發(fā),但非經(jīng)本報書面授權同意,嚴禁包括但不限于轉載或改編、引用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